走路不穩,原來是頸髓內長"瘤子"
近日,我院神經外科中心為一位44歲的頸髓內“室管膜瘤”男性患者成功摘瘤。
患者駱某,因“雙上肢麻木1年加重伴右下肢無力半年”于2月11日入我院神經外科治療。MRI檢查提示“頸髓內占位,考慮室管膜瘤”,專科查體:患者神志清楚,吞咽反射減弱,雙手皮膚感覺減退,雙上肢腱反射減弱,雙側霍夫曼征陽性,右足底皮膚感覺減退,雙側踝陣攣(++),雙側跟腱反射亢進;右下肢肌力3級,其余肢體肌力4+級,右側巴彬斯基征陽性。
患者是困難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家庭經濟負擔重,患者的預后直接關系到整個家庭的“生存”,為讓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和愈后,神經外科蔣其俊主任組織脊柱外科相關科室專家進行討論,并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后,由蔣其俊主任醫師、程登貴副主任醫師,李代君副主任醫師共同為患者在電生理監測下,行后正中入路椎板切開腫瘤切除+椎板棘突韌帶復合體回植微型鋼板內固定術。
術前磁共振
術后磁共振
術后CT
2月17日,蔣其俊主任醫師團隊為駱某實施手術,李代君副主任醫師負責患者脊髓椎板切開-固定-復位等部分操作,蔣其俊主任醫師和程登貴副主任醫師全程在顯微鏡下全切患者頸髓髓內腫瘤,術后病理檢查確診該腫瘤為“室管膜瘤”。
術后當天在神經重癥監護室監測生命體征,術后第2天轉回普通病房,第2天患者四肢肌力4級,術后一周患者在攙扶下行走,術后12天自行行走,神經功能癥狀明顯好轉,術前癥狀大部分消失。患者入院時行走不穩,“舉步維艱”,經治療后病情迅速康復,實現了正常行走。
醫學知識科普:
【什么是室管膜瘤?】
脊髓室管膜瘤是成人最常見的髓內腫瘤,好發于頸胸段和圓錐終絲部,中年人常見,MRI(磁共振)是目前診斷脊髓髓內腫瘤主要的檢查方法,可以準確提供腫瘤三維信息,以及腫瘤的形態、大小、性質、血供、有無囊性變及空洞,以及鄰近組織的關系。
【管膜瘤有哪些臨床表現?危害是什么?】
脊髓室管膜瘤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局限性頸背痛,逐漸出現腫瘤節段以下的運動障礙和感覺異常,早期可能部分患者癥狀不明顯,如不及時發現及治療,病情發展,軀體感覺及運動障礙會進一步加重,嚴重的時候將導致癱瘓,特別是頸髓的室管膜瘤,甚至危及患者的呼吸,可以出現呼吸驟停。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手術,解除腫瘤對脊髓的壓迫非常重要。
【為什么采取手術的治療方式?】
脊髓室管膜一經發現,通常選擇手術治療,第一需要通過手術切除病變明確其病理性質,室管膜瘤通常是良性腫瘤,但部分腫瘤可能有惡變傾向,術后還需要放化療,同時部分室管膜瘤還會并發脊髓空洞征,通過手術切除腫瘤,一方面解除其對脊髓的直接壓迫,同時也可以緩解脊髓空洞征,從而改善或挽救患者的神經功能。
【市一醫神經外科治療此項疾病的優勢?】
脊柱神經外科是神經外科的重要分支。據脊柱領域雜志SPINE的調查,美國50%-70% 的脊柱手術由神經外科醫生完成。神經外科醫生在微創手術上有獨特的優勢。以椎管內腫瘤疾病為例,顯微神經外科技術采用顯微鏡下微侵襲治療的方式,減少手術的傷害,創口小、流血量少、療效好,對脊髓功能保護比脊柱外科更具有優勢。
我院神經外科自2004年開始椎管內腫瘤手術治療,2005年曾切除貴州省內首例高頸段頸髓內長達11cm的巨大脂肪瘤,病人恢復良好,獲得業內同行一致好評。近年來,在蔣其俊主任醫師帶領下,科室完成多例高難度頸胸段室管膜瘤,星形細胞瘤,脂肪瘤等腫瘤,治療效果明顯,得到患者及家屬一致認可。
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